阿帕替尼是新一代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一系列研究已证明阿帕替尼在治疗胃癌、肝癌等实体肿瘤中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一直是临床治疗管理的重点。阿帕替尼治疗的安全性如何,一起来看下吧!
阿帕替尼常见不良反应多为1-2级
在既往的研究中,阿帕替尼安全性可控,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一项meta分析1纳入了21项研究共计735例的患者,评估了阿帕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84%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大部分为1-2级,患者可耐受且可控。较高剂量阿帕替尼的3-4级不良事件并未有显著增加。根据阿帕替尼说明书中描述,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5%)中,阿帕替尼与对照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非血液学毒性(蛋白尿、高血压、手足综合征、乏力、声音嘶哑、腹泻)。
阿帕替尼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剂量调整原则
阿帕替尼的多数不良反应可以通过暂停给药、下调剂量及对症支持治疗处理得到控制和逆转2.如果剂量调整至250 mg后患者仍不能耐受,则应暂停或终止用药。临床研究显示,剂量调整多发生在第2或第3周期(28天为一个周期).
第1次剂量调整为750mg qd,第2次剂量调整为500mg qd,对于血液学毒性,可以参照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的原则进行处理,而非血液学毒性中,对于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和出血倾向需要特别注意。
阿帕替尼治疗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在阿帕替尼的II/III期研究中,乏力的发生率较高(17.9%),其中3-4级发生率为2.69%。乏力常常与肿瘤的疾病本身以及肿瘤的治疗相关。对于3-4级乏力则需要积极对症处理和调整剂量。若患者无黄疸、血栓、妊娠等情况,可以使用孕酮类药物以及多种维生素,有助于减轻乏力,改善体力状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乏力可能也继发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贫血或疼痛等原因,应予以鉴别并进行相应处理。
在阿帕替尼的II/III期临床研究中腹泻发生率为10.31%,3-4级腹泻为1.35%。腹泻患者服用阿帕替尼可能会影响阿帕替尼的吸收,应积极对症治疗。服药后通常腹泻发生较早,数日后即可发生。对于1-2级腹泻,可建议患者调节饮食习惯,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去除有关诱因或相关因素,包括避免摄入可导致腹泻的饮食,也可选择服用胃肠动力药物等;2级腹泻可酌情考虑洛哌丁胺、复方地芬诺酯、胃肠道黏膜保护剂等治疗;对于3-4级腹泻,应积极止泻和支持对症治疗,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水电平衡和防止酸碱紊乱,并补足营养,及时停用阿帕替尼,直至腹泻明显减轻或停止,再恢复用药时需要适当降低阿帕替尼的剂量。
总体来件,阿帕替尼安全性可控,大部分为1-2级不良反应,但是在阿帕替尼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严密监测抗血管生成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以及可能的出血倾向等。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