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珂是全球首个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以万珂为代表的新药问世之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开启了骨髓瘤逐步向慢病演变的时代。万珂(注射用硼替佐米)是首个蛋白酶体抑制剂,2003年5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骨髓瘤。2008年6月,FDA扩大了万珂适应症审批,将其用于骨髓瘤的一线治疗。2012年1月,FDA批准万珂皮下注射给药方式。2014年8月,FDA扩大了万珂适应症,用于既往治疗中对万珂有效的患者,以及万珂治疗后超过六个月复发的患者的再次治疗。万珂可以单药使用,也可与地塞米松联合使用,或者联用多药使用。
作用机制
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内都有蛋白酶体,蛋白酶体的主要作用是把细胞内被损坏的蛋白质降解,以及将不再需要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以用于合成细胞所需的新蛋白质,因此蛋白酶体是细胞对蛋白质「循环利用」的关键。当万珂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时,细胞内的正常平衡被破坏,这会对细胞产生诸多影响:细胞内累积不需要的蛋白质可能无法被降解,细胞需要的新蛋白质可能没有足够的原料生成,这将导致细胞的死亡。同时,实验室研究表明,蛋白酶体被抑制时,骨髓瘤细胞会停止分裂。骨髓瘤细胞也会停止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来刺激其他骨髓瘤细胞,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做自分泌反馈循环中断。因为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比正常细胞要快,因此,对于这些影响,骨髓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更敏感。因此在接受适当剂量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治疗时,骨髓瘤细胞会死亡,而正常细胞则可以恢复。
给药方法
万珂呈冻干粉状,必须在给药前进行配制。
根据2003年获批的文件,万珂须在3-5秒内通过静脉导管或者中央静脉导管进行静脉注射。
2012年1月,FDA批准了万珂的第二种给药方式:皮下注射,皮下注射与静脉注射遵循相同的剂量和时间间隔,并且应该在大腿和腹部之间交替给药。临床中没有数据支持万珂可以在手臂进行皮下注射。
与万珂静脉注射一样,皮下注射获批可以应用于骨髓瘤整个病程。
万珂皮下注射相比于静脉注射,能显著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和胃肠道副作用,其他副作用与静脉注射相同。临床试验中,约6%接受皮下注射的患者出现副反应(比如注射部位发生瘙痒,肿胀,疼痛和/或发红)。
如果患者治疗前就有神经病变或胃肠病问题,应该咨询医生是否采用皮下注射方式给药替代静脉给药途径。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