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江湖开始流传一个关于碱性食物与癌症两者关系的传说:“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因此提倡食用“碱性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再配合“大部分癌症患者的体质都是酸性的”的疑似捆绑销售的另一“重大发现”,“多吃碱性食物能抗癌防癌”的说法不胫而走,再加上保健品厂家的煽风点火,市面上“碱性食物”、“碱性保健品”一时间铺天盖地。据闻碱性保健品、营养品能扭转乾坤,将不健康的“酸性体质”调适成身体倍儿棒的“碱性体质”,这种观点是否具有科学依据?为了解答这个广大网友关心的话题,我们请教了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张海波。
碱性食物是否抗癌?先认识“酸碱体质”理论
“常吃碱性食物能抗癌”的说法从何而来?首先,我们有必要一起来了解“酸碱体质”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pH值是7.35~7.45。一般初生婴儿都属于弱碱性体液。由于环境污染、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我们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如果血液的pH值小于7.35,就属于酸性体质,会出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亚健康症状,如不注意改善,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疾病,甚至给一些人带来癌症。所以,有些专家大肆宣扬“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癌症只能在一个酸性的身体扩展”。
“酸碱体质”理论的出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关注。人的身体果真有酸碱之分吗?专家表示医学界并无“酸碱体质”的说法。人体有三个调节系统可以进行酸碱平衡,分别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
消化系统可以迅速中和酸性食物,其中小肠是参与酸碱平衡调节的重要器官,它会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对胰液中碱的再吸收,从而来调节血液中碱的浓度。此外,小肠还可以通过调节对食物中碱离子,比如镁、钙、钾的吸收来维持酸碱平衡。排泄系统一方面通过过滤把身体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另一方面会回吸一部分碱性物质,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呼吸系统会不断地排掉很多酸性物质,因此正常生物体的体液酸碱度(PH值)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体质不会是酸性的。
没有所谓酸碱体质只有酸碱中毒
人体酸碱度指的就是体液的酸碱度,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只有体液的酸碱度正常了,生存于其中的各种细胞才能正常完成自己的使命。
那么,正常人的酸碱度又处于哪个区间呢?当体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也就是呈弱碱性的时候是最佳状态,而且要求非常严格,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人体有强大的酸碱度调节功能,健康正常的人不会出现所谓的过酸或者过碱的情况。
从医学的角度讲,“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是完全不成立的。临床上有酸中毒的现象,当人体体液PH值低于7.35时,就会发生酸中毒。一些常见的疾腹泻、肾衰竭,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确实会引起酸中毒。也确实有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由于代谢出了问题,会出现酸中毒的现象。但是酸中毒与酸性体质绝对不是一回事。酸中毒属于严重的疾病,不是简单地通过多吃碱性食物、碱性保健品便能解决问题的。这时候不需要再多考虑,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才是上策。
再者,“身体偏碱就是健康的”也站不住脚跟,“酸碱体质“支持者”强调身体的PH值最好应该一直处于7.4才好。张海波主任认为,这句话却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为正常人血液的PH值就是这个数值。况且,身体不是每一个部位都偏碱才算健康,例如胃、皮肤等必须偏酸才属于健康状态。
食物是酸碱之分“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说法值得商榷
食物的酸碱是如何划分的呢?万能的百度百科告诉我们,酸性食品是指食品中氯、硫、磷等非金属元素的含量较高的食物,碱性食品是指食品中钙、铁、钾、镁、锌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常见的酸性食物有: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鱼类、奶酪、奶油、各种畜禽类、各种蛋及蛋制品、大米、面粉、酒类、甜食类等。
常见的碱性食品有: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杏仁、椰子、茶叶、海带、柠檬、洋葱、豆腐等。
更加万能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告诉我们,“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区分没有意义,因为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变成了“酸性食物”。胃酸是强酸性的(含0.2%~0.4%的盐酸),pH值可低到1~2,在它的作用下,食物都成了酸性。食物从胃进入肠道,被碱性的肠液中和,又成了“碱性食物”。所以吃下去的食物,不管原来是酸性还是碱性,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变成“酸性食物”,再变成“碱性食物”
专家表示,食物的酸碱度暂无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这个说法也未必准确。正常饮食的人不必太过在意食物的酸性和碱性。由于人体存在着很完善的调节机制,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和癌症患者都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酸碱度,癌症患者也不应该盲从多吃“碱性食品”的做法。夸大“碱性食品”的防癌抗癌作用是不靠谱的。
(实习编辑:王欢)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