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的病理特征根据不同的分类也是有所不同。
乳头状癌:大体形态呈乳头状的灰白色或粉红色易碎组织,常为管内多发病灶,向表面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结构,排列整齐,癌细胞间可有正常组织。好发于下段胆管,易引起胆管的不完全阻塞。此型肿瘤主要沿胆管黏膜向上浸润,一般不向胆管周围组织、血管、神经淋巴间隙及肝组织浸润。手术切除成功率高,预后良好。
硬化型癌:表现为灰白色的环状硬结,常沿胆管黏膜下层浸润,使胆管壁增厚、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并向管外浸润形成纤维性硬块;伴部分胆管完全闭塞,病变胆管伴溃疡,慢性炎症,以及不典型增生存在。好发于肝门部胆管,是肝门部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硬化型癌细胞分化良好,常散在分布于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容易与硬化性胆管炎、胆管壁慢性炎症所致的瘢痕化、纤维组织增生相混淆,有时甚至在手术中冷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亦难以作出正确诊断。硬化型癌有明显的沿胆管壁向上浸润、向胆管周围组织和肝实质侵犯的倾向,故根治性手术切除时常需切除肝叶。尽管如此,手术切缘还经常残留癌组织,达不到真正的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差。
结节型癌:肿块形成一个突向胆管远方的结节,结节基底部和胆管壁相连续,其胆管内表面常不规则。瘤体一般较小,基底宽、表面不规则。此型肿瘤常沿胆管黏膜浸润,向胆管周围组织和血管浸润程度较硬化型轻,手术切除率较高,预后较好。
弥漫浸润型癌:较少见,约占胆管癌的7%。癌组织沿胆管壁广泛浸润肝内、外胆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周结缔组织明显炎症反应,难以确定癌原始发生的胆管部位,一般无法手术切除,预后差。
胆管癌症状表现为伴有上腹部不适的进行性黄疸,食欲不振、消瘦、瘙痒等,合并胆结石及胆道感染可有发冷、发热等,且有阵发性腹痛及隐痛。位于一侧肝管,癌肿开始常无症状,当影响至对侧肝管开口时才出现阻塞性黄疸;胆管中部癌不伴有胆石及感染,多为无痛性进行性阻塞性黄疸,黄疸一般进展较快,不呈波动性。检查可见肝肿大,质硬,胆囊不肿大;如为胆总管下端部,则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如肿瘤破溃出血,可有黑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贫血等表现。
黄霈主任指出胆管癌的治疗中主要还是手术的治疗,放化疗的效果也是一般,同时最好是配合中药的治疗,在中药的辅助治疗可以服用人参皂苷Rh2,能够抑制直肠癌细胞生长,早期直肠癌患者服用可以缩小瘤体,减小手术面积,为治疗争取条件,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手术后继续服用可以诱导残余的癌细胞分化与凋亡,减少转移和复发的可能性,胆管癌患者配合人参皂苷Rh2的治疗在临床上是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实习编辑:梁敏姿)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