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氨酸水平反映前列腺癌侵袭性
·尿肌氨酸预测癌变的准确性优于血PSA
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辛莱岩(Chinnaiyan)等发表在2009年2月12日《自然》杂志(Nature2009,457:910)上的研究称,一种名为肌氨酸(sarcosine,亦名N-甲基甘氨酸,甘氨酸的代谢物)的物质可有效反映前列腺癌的侵袭性,辨别癌细胞的生长行为(缓慢生长还是高度侵袭)。
该研究的另两个重要发现是:肌氨酸参与了前列腺的癌变过程,是细胞癌变的元凶之一;尿肌氨酸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
前列腺癌诊断:或将实现从血到尿的转变?
在血PSA升高(大多>4ng/ml)但前列腺活检结果各异(阳性或阴性)的患者中,研究者发现,尿沉渣或尿上清中的肌氨酸水平在活检阳性患者中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图2)。尤值得一提的是,在PSA为临床灰色地带(2~10ng/ml)的患者亚组中,肌氨酸与活检结果的一致性优于PSA。这说明,肌氨酸在检出前列腺癌以及判断前列腺癌侵袭性方面至少与PSA相当,甚至优于后者。
研究者推测,将PSA检测和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如肌氨酸等前列腺癌特异性代谢物结合起来,可使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更个体化,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活检之前就判断癌症的严重程度。
肌氨酸途径:促成良性组织向恶性的转化?
研究者检测了前列腺癌患者262份组织学(n=42)、血液(n=110)或尿液(n=110)样本中1126种代谢物的水平,样本包括良性前列腺、局限性前列腺癌和转移性前列腺癌。
研究者发现,至少有6种代谢物的水平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又以肌氨酸最为显著。肌氨酸水平在良性前列腺中极低,在局限性前列腺癌中呈现大幅升高,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则升得更高(图1)。
此外,当研究者将肌氨酸加入良性前列腺细胞的培养基后,良性细胞具备了侵袭性,呈现出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表明肌氨酸可能参与了癌变过程,因而参与肌氨酸致癌途径的组分有望成为前列腺癌防治的新靶点。
方法学内涵:能否再燃代谢组学研究热情?
该研究另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方法学:它不是现今炙手可热的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而是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研究,即对代谢物的研究。
代谢组学曾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时,科学家们试图探明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作用。然而,时过境迁,其后人们对基因、DNA、RNA、蛋白质研究(尤其是在探寻生物学标志物方面)的热情高涨,致使代谢组学备受冷落。
这项新研究的问世,也许会重新燃起人们对代谢组学的兴趣,因为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寻找其他疾病的分子标志物。
业界评论
现有的前列腺癌诊断并不精准。一般先进行直肠指诊和血PSA检测,当诊断不清时再接受前列腺活检。但即使经活检诊断为前列腺癌,其生物学特性为侵袭性(易发生转移)还是惰性(不易发生转移)也仍然不得而知。换言之,活检结果并不能帮助医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接受积极治疗。就这一点而言,我们需要更好的生物标志物。如果肌氨酸等代谢物有可能成为更优的前列腺癌进展标志物,那么就应该尽快验证该研究的结果,并尽快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
(实习编辑:廖玉妹)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