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3级预防控制肿瘤防治癌症!
“50年来,从全世界的范围看,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几十年的肿瘤研究,从科学上讲,我们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从应用来讲,并不是十分成功。”9月20日下午,在石家庄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游伟程教授一语道破了目前肿瘤防治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因为多年来大多数就诊的肿瘤患者总是已经处于癌症的中晚期;因为多年来人们总是从良好的“根治癌症”愿望出发,结果是使用了“大量效果并不明显和缺乏目的性的治疗”,占用了原本有限的医疗和科研资源。
“当前这种办法,可能不会成为最终控制肿瘤的有效途径。”我国著名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表示,治疗肿瘤必须向早期阶段不断推移。
也就是说,预防。
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个人应对癌症最为行之有效的武器。
以目前发病机理最为清晰的宫颈癌为例。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人类癌瘤发病中唯一可以完全确认的致癌病毒,现今的研究甚至可以证实:预防HPV感染就可以预防宫颈癌,没有HPV感染就可以不罹患宫颈癌。
“只有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才会发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事实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安全套的使用,甚至便前洗手这一个小小的习惯,都可以大大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河北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程建新教授表示。
由于肿瘤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对癌症的预防,已经不应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更应该上升为社会行为、国家行为。
“近年来,美国肿瘤流行趋势变化引人注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到2001年,死亡总数已开始下降,这主要是缘于控烟等预防措施。”游伟程介绍说。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随着科技进步和更多科学证据的发现,有专家认为人类可以预防癌症的比例可提高到70%。但是对普通人而言,要想正确理解这个数字,首先应该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可预防,并不是“绝对不长肿瘤”那么简单。癌症的预防,包括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学预防,如控烟、控制HPV、乙肝、幽门螺杆菌等可以引发癌症的感染源以及对饮食习惯、营养、职业危害的干预。二级预防则是指发病学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三级预防是指以延长生存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积极综合特异性治疗。”游伟程说。而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对病因学尚不十分明确的大部分癌症而言,其中二级预防最为关键。所以,对于个人而言,定期的专门体检是极其必要的。
带癌生存:治癌观念的根本转变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认为得了癌症,只有做手术切除肿瘤,或用放疗、化疗等方法,将癌细胞彻底杀死,才能尽快康复。但是在本次大会上,记者多次听到了与此完全不同的说法——— “带癌生存”。
“我们要治疗的是病人,而不是肿瘤。肿瘤没了,但是全身状况很差,生活质量很低,结果寿命并不延长,个人或社会并不真正受益,这绝不是治疗癌症的目的。过去我们对癌症治疗效果的评价是能不能让肿瘤消失或缩小,而目前的肿瘤医学正朝着更加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
河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淑琴教授告诉记者,“带癌生存”的新认识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受,部分专家甚至提出了癌症未来将成为一种“慢性病”的新理念。
说恶性肿瘤就是慢性病,这里包含了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肿瘤的发病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将临床工作重点往前移,重视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另一个概念,则是指让恶性肿瘤的进展速度缓慢下来,让肿瘤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得到抑制,甚至让患者能与肿瘤和平共处很多年,这也就是所谓的“带癌生存”。
通俗地讲,“带癌生存”,就是当癌症处于稳定期,即人体内的肿瘤停止生长或生长非常缓慢时,放弃“歼灭战”的战术,和癌症打一场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为主的“拉锯”战。因为只有延长生命,才能给调动人体免疫抗癌能力留有一定的时间;而只有增强人的免疫机能,才能够从根本上对抗癌症,从而延长生命。
“延长生存时间是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之一,但延长生存时间则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基础,没有满意的生活质量,片面强调生存时间的延长是没有价值的。”王淑琴表示。
从“根治癌症”到“带癌生存”,被称为现代医学治癌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提高了生存质量,就是对生命的实质延长。
在康复中的癌症患者经常聚会交流抗癌经验,相互倾诉心理感受,互相鼓励是一种在实践中已被证实的很好的“带癌生存”治疗法。河北省抗癌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康琳告诉记者,“惧怕死亡是一种正常心理活动,现在的观点是,我们不必刻意压抑它,而应把重点放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上,这就是日本医学专家伊丹提出的一种‘认识生活价值疗法’。”
姑息治疗:关照患者的生命尊严而对生存质量的重视,还引发了肿瘤治疗中另一种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姑息治疗”的出现。
“姑息治疗”,顾名思义,是针对根治性治疗而言的。是指对那些失去了根治机会,以及现有的治疗手段尚不能根治的疾病所采用的治疗。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于世英教授告诉记者,姑息治疗的起源最初是为了避免、缓解肿瘤和治疗引起的症状,但是近年来人们对姑息治疗的选择,在看法和认识上,已经超出了医学范畴,而使之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过去我们经常听医生交代病人家属,病人的生存时间有多长,回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现在这种话越来越少了,除非患者本人及家属放弃,否则医生都将以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病人、安抚病人,把关怀延至生命的终结。这就是“姑息治疗”的表现。“但是还有些病人或家属认为,如果不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针对肿瘤的积极治疗,就意味着放弃了治疗,心有不甘。”于世英说,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选择其他疗法并不意味着放弃治疗,只要所选择的方式能有效地解除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那么这种治疗就是“最佳治疗”。
姑息疗法虽无“回天之力”,但是通过综合的、合理的治疗,可以缓解肿瘤造成的各种症状和疼痛,并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无症状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于世英告诉记者,尽管疾病已经进入晚期阶段,也应尽可能地使病人在安详、尊严、无痛苦的状态下享受生活,这就是姑息治疗所具有的非常意义。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