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7“肿瘤免疫+”研讨会:Better Together在上海粤海酒店继续进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肿瘤微环境与生物治疗”的精彩报告。
魏教授于1983年、1986年分别获得华西医科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1-1996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96年回国,主要从事肿瘤的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及临床治疗等,有关肿瘤微环境、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与靶向药物等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多个国际杂志上发表300多篇。魏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华西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与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国家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开发技术大平台负责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报告中魏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实验室及他所带领的华西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与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杰出研究成果。接着他提到免疫治疗一直是肿瘤治疗研究的重要领域,这几年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靶向PD-1/PD-L1的抗体治疗,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胃癌、肝癌、膀胱癌以及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都展示出很好的疗效。Science、Nature都将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作为突破性进展给予报道,但是,免疫治疗也存在局限性,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获益,即使有效的患者也会慢慢出现耐药。他认为未来肿瘤免疫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寻找免疫治疗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二是优化治疗策略,开展联合治疗。免疫治疗应用时机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免疫治疗是一线使用还是二线,还是最后使用?是手术前使用还是手术后使用?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回答。第三个方面,个体化免疫治疗。肿瘤细胞存在异质性,并不断进化,而患者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个体差异也很大,二代测序技术可能帮助找到更多新抗原或者特异的细胞毒性T细胞,TIL、CAR-T以及TCR-T等基础上进一步的基因编辑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疗效,这些免疫治疗手段也更加个体化。
最后,魏教授向大家推荐了自然出版集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出版的全英文生物医学专业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