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其实从来就不是黑的,黑夜里,合欢花还是红的,毛绒绒的紫藤花还是紫白色的,和黑夜还是白天没有关系。
——《冯唐•不二》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谣言披上「科学」的外衣,仍旧是谣言。可总有一些健康谣言,借莫须有的「医生」和「专家」之口说出,粉饰上一些专业名词,便幽魂般地在网络空间四处游荡,一如前一段时间盛传的「甜味素导致白血病」。
该文称:小孩容易得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是饮料,其中含大量甜味素,进入人体后无法降解,就会通过肾脏进入骨髓。当骨髓中的甜味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成为堵塞骨髓的「网」,致使骨髓造血的功能受到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白血病。
文中提到的「甜味素」便是人工合成的赋予食品甜味的添加剂,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糖精和阿斯巴甜。
天哪,还能不能让人愉快地喝饮料了呢?
化学家的意外发现
话说,这两者的发现都充满了喜感:1878 年,俄国人康斯坦丁•法赫伯格在实验室折腾完瓶瓶罐罐,回到家手都没洗就抓饭吃,结果吃什么都超甜,然后,他竟然不可思议地回到实验室把瓶瓶罐罐舔了一遍,于是便发现了「糖精」;1965 年,化学家施莱特在 G.D.Searle 公司合成抗溃疡药时不小心舔了一下手指,结果,溃疡药没制成,却无心插柳地发现了「阿斯巴甜」。
甜食是快乐的源泉,它们能刺激大脑释放令人愉快的化学物质——血清素。与情绪、性功能、睡眠、记忆、学习和胃口相关的许多脑细胞都受到血清素的影响。
甜味素的诞生同样给食品工业注了一剂兴奋剂,由于它们的甜度数百倍于蔗糖,并且有些种类的热量可低至忽略不计,因此它们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甜食的渴望,又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标榜「零热卡、更健康」,对日益增多的糖尿病患者而言也是福音和救星。
命运多舛的糖精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不足道
然而,和部分神经大条到什么都敢舔的化学家相比,普通大众会更胆小惜命。中国人讲求自然的馈赠,西方人感怀造物主的恩赐,而对化学合成的物质常常充满了质疑和抵触。以糖精和阿斯巴甜为代表的甜味素命运多舛,诞生之后,便多次在社会舆论的浪尖上翻滚着。
民众对甜味素的质疑最初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一份研究报道:当给大鼠喂食大剂量的糖精(多至几百罐可乐的糖精量),患膀胱癌的机率明显上升。同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宣布禁止使用糖精,但鉴于糖精是当时市面上唯一的代糖品,该禁令遭到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强烈反对,FDA 迫于压力撤销禁令,但在含有糖精的食品上贴上警示标签:「糖精可能是致癌物质」。
然而,后续的许多研究并没有发现甜味素和泌尿系统肿瘤的相关性,其中不乏发表在重量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和《柳叶刀》上的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研究都指出一个明确的事实:尽管糖精在人体的代谢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别,但正常剂量的糖精摄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不足道。
「对糖精的安全性的质疑,来自一个有缺陷的研究,在大鼠上的致癌原理并不适用于人类。」
2000 年,美国废除相关法规,糖精食品不必进行健康警示标签。现今,我国同样允许糖精作为甜味素使用,其每日摄取安全容许量为每公斤体重 2.5 毫克。
争议更大的阿斯巴甜:FDA 称其安全性「毋容置疑」
相比于糖精,阿斯巴甜的争议过程显得更加沸沸扬扬。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就陆续有研究警示:阿斯巴甜可能导致癫痫和头痛。但这点小打小闹阻挡不了人们对甜食的追求,含阿斯巴甜的软饮料满满占据着超市货架。
然而,在随后的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一份研究提出阿斯巴甜和脑部肿瘤可能存在相关性。2005 年,一位多年研究阿斯巴甜的意大利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阿斯巴甜可导致大鼠致癌。一时间,阿斯巴甜成了众矢之的,英国的一位议员甚至呼吁所有含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都应该下架,因为「它甚至比苏丹红更危险」。
同样的,和糖精一样,在大鼠身上的致癌性可能并不适用于人类。那么,阿斯巴甜在人群中的研究又是怎样的呢?
在此介绍两个著名的流行病学研究。其一是迄今为止有关饮食和健康的最大规模研究。该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起,1995 年至 1996 年,NIH 面向 50~71 岁的人群发出 350 万份问卷,其内容涵盖饮食结构、生活和行为习惯,回收的问卷多达 50 余万份,NIH 对这 50 余万人进行长达 10 年的随访,并未发现阿斯巴甜或其他甜味素和脑部肿瘤的相关性。
另一项著名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护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该研究自 1976 年起随访观察了 12 万余名护士,1989 年后又再次随访观察了近 12 万名护士,在此后长达 22 年的时间里,新发现 1888 名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其中 339 名白血病),研究者对比每日摄入阿斯巴甜超过 600 mg 和不摄入阿斯巴甜的人群,并未发现阿斯巴甜和血液系统肿瘤的相关性。
美国 FDA 把阿斯巴甜称为「研究最彻底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其安全性「毋容置疑」。
关于甜味素致癌:要相信严格设计和筛选的科学证据链
或许有阴谋论者会质疑:美国作为阿斯巴甜的主要生产国和推动者,他们进行的研究是否存在不可告人的「商业秘密」?
无独有偶,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先后多次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做出评估,考虑到阿斯巴甜在动物实验时每千克体重 4000 毫克也未出现不良反应,设定 100 倍安全系数后,最后确定人体的安全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 40 毫克,这意味着:
60 公斤体重的人每日吃 2.4 克,相当于十余罐可乐里的含量,吃一辈子也相安无事,其安全性「毋容置疑」。
我知道还会有人杞人忧天:同样是科学研究,有动物实验揭示了甜味素的致癌性,你怎么就视而不见?我的想法是:相对于个别结论「惊人」的研究,我更相信严格设计和筛选的科学证据链。
当然,我并不是说阿斯巴甜这类甜味素没有任何缺点,它当然有,比如:它并不适合苯丙酮尿症的人群使用。但是,在糖精和阿斯巴甜的致癌性上,我的结论是:偶然事件不是科学,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它们和癌症的相关性。
该文章由作者独家授权丁香园使用,拒绝其它任何形式的转载。
题图源自:shutterstock.com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