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8日是我国第18个“男性健康日”。近年来男性老年人患前列腺癌的新发病例明显增加。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男性不了解相关知识,至今在我国泌尿男科门诊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2/3是中晚期。
如何及早发现前列腺癌?是否有办法治愈以及如何预防?各大社交媒体和健康论坛反映出公众对前列腺癌关注及其诊治的不解和困惑。之所以谈癌色变,是因为对前列腺癌存在认知误区。为此,本市知名泌尿外科专家分析这些前列腺癌认知误区,以帮助公众认清真相。
真相一:前列腺癌就在我们身边
在当下,前列腺癌依然是西方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一位。我国属于前列腺癌发病率的相对低发地区,但近年来也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并成为发病率增速最快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王国民教授指出,这从侧面反映了前列腺癌的发病特点,患者发病与地域和种族相关。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别达到19.30/10万、32.23/10万和17.53/10万,上海市区2011年更是达到36.67/10万,这个数字比1984年增长20倍,而且连续8年居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这个数字也超越日本,与新加坡的发病率大致持平。所以,前列腺癌已是最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离我们并不遥远。
真相二:前列腺癌疗效取决于“三早”
前列腺癌患者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和中期是指癌细胞仍然“包”在前列腺内部,临床上称为局限性前列腺癌,而晚期是指癌细胞已经穿透前列腺包膜,转移到前列腺周围,甚至身体其他地方(如精囊、骨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忠教授介绍,确诊前列腺癌后,根据分期接受不同的治疗。一般来说,早期和中期会采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者放疗,晚期则采用内分泌治疗。前者在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后,体内的癌细胞被完全“消灭干净”,使患者不再受前列腺癌的影响。而晚期前列腺癌,尤其是转移性前列腺癌,由于肿瘤细胞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地方,通常难以彻底治愈。近年来治疗新方法仍可将肿瘤进展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所以,前列腺癌患者选择何种治疗,要根据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早、中、晚期在临床上的界限也是有变动,互相交叉,患者大可不必“对号入座”,要以医生的诊断为准。前列腺癌有些可以治愈,有些治疗效果比较差,有些需等待观察和主动监测,总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三早”最重要。
真相三:常吃番茄不能预防前列腺癌
番茄红素能够摧毁含氧自由基,是一种优秀的抗氧化剂,其清除含氧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10倍以上。但研究显示,通过检测3500名男性血液中番茄红素的水平后,发现番茄红素摄入与前列腺癌总体发生的危险性无明确关系。有关番茄红素摄入量和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之间有某种联系的研究结果不可能得到重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李文智医生提醒患者注意,专业学会对公众的建议已经改为:增加番茄红素的摄入可能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无关。
真相四:在高危人群中筛查PSA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曾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应接受例行PSA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检查。然而,最新一项调查显示若有一个人因PSA筛查而被挽救生命,同时会有50个人被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50:1是基于短期随访和“严重低估”了经过长时间筛查受益的患者以及高估了“过度诊断”的数量而得出。可见通过PSA筛查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只有五十分之一的人从治疗中获益,并浪费大量财政和医疗资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王国民教授表示,PSA筛查应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时机并不是越早越好,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的男性进行常规PSA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和随访。对直肠指检异常、有临床症状(如骨痛等)或影像学检查异常的男性应进行PSA检查。
真相五:高雄激素水平不会增加前列腺癌风险
与雌激素和乳腺癌之间有很强的联系不同,雄激素睾酮和前列腺癌之间并没有关联。研究显示,即使睾酮水平再高,也不能进入细胞核,刺激细胞生长。没有证据表明高睾酮水平可增加前列腺癌发病风险,血清睾酮水平和前列腺癌发病风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然而降低睾酮水平却可以治疗前列腺癌,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二者并不矛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忠教授提醒,当今社会信息化发达,会有一些信息不可避免地未经筛选就进入公众视野,包括前列腺癌的治疗领域。近几年网络上传播的基因治疗、生物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爆炸性”新闻,几乎都是对一些亚临床治疗方法初期结果的过度宣传。前列腺虽是小腺体,但易引起大问题,患者应客观认识前列腺癌。患者在尝试新型治疗方法前,请咨询专科医生,以避免陷入误区。( 魏立)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