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介绍的是两种发病率低、化疗疗效差但又取得很大治疗进展的淋巴瘤,即均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近几年,淋巴瘤一直位列我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的前10位。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
名人罹患淋巴瘤的“热点新闻”使这类肿瘤普遍为人们所知,但淋巴瘤那么多种,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预后等各不相同,这些常常让人凌乱。
淋巴瘤根据病理、临床特点以及预后转归等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两类,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的89%~92%。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手段包括化学免疫疗法、放射疗法、干细胞移植等,多数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治疗。
老年发病,无法治愈的CL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两者其实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唯一的区别是肿瘤出现的位置不同。
当大多数肿瘤细胞位于血液或骨髓时,该病被称为CLL;当肿瘤细胞主要累及淋巴结和骨髓,则被称为SLL。
CLL主要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在60岁以后发病,属于老年性疾病。它影响患者B淋巴细胞生长,进展缓慢,是所有白血病中自然病程最长的。
在欧美国家,CLL是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我国情况不同,CLL在中国发病人数较少,发病率预估为0.27/10万人,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罕见病范畴,因此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某些CLL患者并无任何症状,也可能出现夜间盗汗;过度擦伤、经常或严重鼻出血、牙龈出血;淋巴结肿大;疲乏、虚弱、呼吸短促;脾肿大引起腹痛腹胀;感染等症状。
现有以化疗为基础的治疗方式可以让部分患者达到缓解,但有明显毒性作用,尤其年老体弱者很难耐受,且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复发,导致这些CLL患者面临着无药可救的局面。
一旦复发,疾病将比初次起病进展更快,患者体力状况迅速下降,最后转化为侵袭性白血病或淋巴瘤。复发后该病的总生存期常仅为2-3年。
一发现即晚期且易复发的MCL
套细胞淋巴瘤(MCL)在我国的发病率比前者更小、更罕见,预计为0.16/10万,但现状比前者更严峻。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80%-90%的MCL患者在诊断时已为晚期。
MCL是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B细胞淋巴瘤,结外侵犯常见,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会在骨髓、肝脏、脾脏或肠内大量蓄积。
MCL发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腹泻、腹痛和恶心。如果出现体重过度减轻、反复发烧、夜间大量出汗和持续疲劳症状,应当及时到血液科就诊。
高复发率同样是MCL面临的重要问题,高复发率导致患者长期预后普遍较差,中位总生存期通常为3-4年,首次复发后生存期只有1-2年。
★ 对于复发难治CLL/SLL,2018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推荐是:无基因17p缺失/TP53突变的患者,Ⅰ类推荐是伊布替尼,伊布替尼+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是Ⅱb类推荐;基因17p缺失/TP53突变的患者,Ⅰ类推荐也是伊布替尼。
★ 2017年NCCN、2017欧洲肿瘤内科会(ESMO)指南推荐,对复发难治MCL首选治疗用伊布替尼。
★ 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专家共识也做了同样推荐。
那么,各大指南推荐的是何许药物?
指南推荐的伊布替尼其实是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一种口服药物。
BTK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细胞因子受体通路的一种信号分子。BCR抑制剂可阻断细胞存活信号在恶性B细胞内传递,帮助消灭并降低肿瘤细胞数量,延缓癌症恶化。凭借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潜力,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得到了全球血液肿瘤领域的广泛关注。
2017年11月12日,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宣布,用于治疗两种血液肿瘤的新型治疗药物——亿珂®( 伊布替尼胶囊)在中国正式上市,可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CLL/SLL患者以及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MCL患者。多项国际研究已证实,伊布替尼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主席、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周道斌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淋巴瘤研究中心主任姜文奇教授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一致认为,伊布替尼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治疗选择,在中国快速获批上市,将为这两种罕见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生命契机。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