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 细胞的抗癌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可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或通过死亡受体来杀死肿瘤细胞;其二,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扮演免疫系统调节细胞的角色,激活 T 细胞等的杀伤作用。
NK 细胞具有区分 “敌我” 的能力
NK 细胞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干预,涵盖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等。这是因为 NK 细胞兼具细胞毒性和免疫调节双重功能,能够识别健康细胞和肿瘤细胞。NK 细胞源于骨髓,经过识别自体 MHC I 分子的训练后,获得了区分 “敌我” 的能力。
NK 细胞表面存在众多受体,分为激活性 KAR 和抑制性 KIR 两类。健康细胞的 MHC I 分子与抑制性受体结合,激活性信号很低,使 NK 细胞处于非激活状态,从而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有两类肿瘤细胞会激活 NK 细胞的杀伤作用。一类是丢失了 MHC I 受体的肿瘤细胞,这类细胞虽能逃脱 T 细胞的杀伤,但由于丢掉了 NK 细胞的抑制信号,成为了 NK 细胞消灭的目标。另一类是激活性配体表达上调的肿瘤细胞,会结合更多激活性受体,使激活信号大增,克服抑制信号,从而触发 NK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