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脉痉挛
较常见。原因有多次穿刺和反复插管,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等。预防措施:提高穿刺准确性,插管轻柔。出现动脉痉挛可予地塞米松推注缓解。
(2)局部血肿
局部血肿形成原因有多次损伤性穿刺,穿刺针及导管较粗,穿刺技术不熟练,拔管后压迫方法不对或时间不够,病人凝血机制障碍,术后病人下肢活动频繁等。预防处理:严格按常规穿刺技术操作,术后患侧下肢制动6~8小时,术前纠正病人凝血障碍。
(3)内膜下通道
发生的原因是穿刺针位于血管内膜下,导丝导管进入血管时把内膜掀起。发生在靶血管时的原因有注射造影剂和药物的压力过高,插管动作粗暴等。
(4)动脉穿破
动脉穿破的原因有导丝刺穿,注射压力过高。预防措施:穿刺轻柔,避免注射压力过高。
(5)下肢血栓形成
下肢血栓形成表现为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预防方法:避免人为压迫时间过长,注意观察下肢足背动脉搏动。
(6)血管狭窄及闭塞
血管狭窄及闭塞常发生在长期化疗的动脉,由于导丝导管粗糙、留置导管的长期刺激以及化疗药物的损害,使动脉内膜增生。预防措施:少用对血管刺激较大的药物,稀释刺激性化疗药物至较低浓度再灌注。
(7)神经损伤
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脑动脉插管化疗时可发生神经损伤,与化疗药物和造影剂直接损伤神经组织或刺激血管痉挛有关。脊髓损伤可表现为节段性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脑动脉缺血时可造成视网膜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形成造成死亡。预防措施有:插管动作轻柔;尽量超选择插管,避开脊髓动脉或眼动脉;使用毒性小及渗透压低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化疗药物充分稀释并匀速缓慢注入;化疗药物灌注前可在血管内注射地塞米松。并发症出现后治疗方法有:应用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酐、脱水剂、血管扩张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等,吸氧或高压氧治疗。
(8)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副作用主要有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的原因可能为化疗药物或栓塞剂进入胃肠道动脉。预防措施:为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尽量超选择插管;术前术后给予制酸药,如奥米拉唑,胃粘膜保护剂,枢复宁、胃复安等止呕药物。
大多数抗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对白细胞影响最大,粒细胞减少、缺乏可导致严重性的继发性感染,可危及生命。
(9)造影剂所致的并发症
并发症主要有类过敏反应和剂量依赖性及器官特异性反应。
类过敏反应为非剂量依赖性,与人的特异质有关,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水肿和气管痉挛等。按抗过敏和抗休克处理。
剂量依赖性和器官特异性反应主要是由于造影剂的高渗透性、离子性和化学毒性等所致,常见表现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潮红发热、寒战、心动过速或过缓、心肌损伤、肾功能衰竭等。非离子造影剂的理化毒性比离子造影剂明显减轻。予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