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治疗 手术是否对晚期患者二次虐待 2017-01-01 15:42:55 得了晚期乳腺癌,平均存活时间一般为一两年,但有位丈夫,为老婆四处求医,甚至到过美国和新加坡,最后老婆的生命延续多了一年时间,在三年后过世。 舆论一片唏嘘,说这样的丈夫有情有义。但有知情人透露说,在最后一年,这位丈夫为老婆四处求医的花费为110万元,而他的老婆在最后一年里,因为大量服用药物和手术,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一年存活时间和110万元,这钱花得值还是不值呢?非常难评说。我们虽不是医疗行业人士,但花了如此大的代价,只延续了一年的存活时间,而且让患者遭受了那么多的痛苦,这是不是“过度医疗”呢? 新加坡一家民间机构有项调查,中国是“过度医疗”的国家之一。被列入“过度医疗”的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中等偏上,医疗文明没有深得人心。人们更多的是从道义上来考虑医疗,而不是从医疗的科学性来确定治疗方案。 此项调查与我们平常的“感观”是相同的。几十年前,物质条件匮乏,医疗水平落后,普通老百姓生病,没有财力通过医疗手段延续生命。改革开放后,人们经济条件好了,“过度医疗”就有了生长的土壤,有人说,人这一辈子赚的钱,六成以上是花在生命结束前的一年里。 钱重要,还是生命重要?这个话题非常容易陷入道德的陷阱。见过太多的活生生的事例,往往是老人,病重之时,作为子女,总是想方设法设法挽救老人生命,能用的药全部用上,能动的高风险手术也动上,而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总是会迸发求生的欲望,对子女的安排来者不拒,甚至主动要求“救救我”,在亲情和道义主导下的医疗,不再是理性的,而是疯狂的。这些年,我见过了太多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痛不欲生的患者。 生命质量这个词,大家都能接受,但“死亡质量”大家却还未能接受,这里面涉及的是一个人如何体面地、有尊严地、以最少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即使有人认同这样的理念,但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钳制,一个不倾注所有为亲人、爱人诊治的人,是不孝的,是冷淡的。但“死亡质量”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生命应有善始和善终,少些痛苦。 有个电影叫《飞越老人院》,讲的是一座老人院,一批垂垂老矣的老人天天无所作为,他们没有梦想,也没有快乐,忍受疾病和衰老的折磨,他们就是在等死。但有一个叫“老周”的老人,组织大家开展娱乐活动,还排练节目去参演,老人们很快乐…… 这就是一个如何面对死亡的态度,事关生命的质量和死亡的质量。 说起死亡质量,许多人会想起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活得非常精彩。当年苏格拉底在监狱中等候死刑,但遇上了雅典的“圣船”仪式,一个月内不准杀人,他的朋友和学生可以帮助他逃狱,但他却不愿逃跑。天天都有朋友和学生来探望他,他们往往见到苏格拉底时会哭泣,因为他就要死了,苏格拉底反而安慰他们:“死亡就似是无梦的安眠,这是求之不得的!死亡也是前往一个过去的人所去的世界,所以我死后去到这个世界,可以同不少贤哲见面,这非常好啊!” 最后苏格拉底坦然受死。 最近播出的一部美剧《婚外情事》中当女主角Alison的外婆,老年痴呆多年,年岁已高,后来病情恶化,需要选择治疗方式,Alison选择手术治疗,其母亲选择姑息治疗,因为她感觉人之将死之时,听其自然,来去便好,非要让她年迈的身体再遭受一次开刀手术,在宗教角度来说是不仁义血腥的,而Alison认为这样也许可以挽救外婆性命。于是二人争论不休。 一个普通人或许做不到像苏格拉底这样理性地看待生命的消逝,但有一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天,就是应该让痛苦稍少些,更稍少点。假使能做到这些,面对死亡,其实没必要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身上插满了管子。 推荐阅读: 这十种女性要格外小心乳腺癌 癌症患者更适合哪些运动 标签: 缓解癌症疼痛的用药误区 癌症镇痛用药常见误区